潮新闻对话校长陈积明:接下来,杭电要下好这盘棋-hg现金网
important news
潮新闻:眼下的浙江,正吹响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号角。随着浙江新一轮高教强省建设政策体系迭代完善,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不断凸显。与此同时,省内多所高校迎来新校长。他们中有两院院士,也有75后学者……作为“掌舵手”,他们的到来对高校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征程中,各个高校将如何找准发展赛道、抓住机会窗口?5月23日,潮新闻记者对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积明。今年仅46岁的他,是目前浙江最年轻的高校校长之一,也因此备受外界关注。在与陈校长对谈中,杭电的发展蓝图仿佛徐徐展开。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积明
“我们要继续提高青年人才薪酬水平”
潮新闻:对比经济发展取得亮眼成绩的兄弟省市高教实力,高等教育多年来都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目前,浙江高水平建设大学名单已确定,入选高校都在探寻自身最佳的发展赛道和目标。杭电在激烈竞争中应如何突围?
陈积明:入选浙江高水平建设大学,对杭电来说是重要机遇,也是不小挑战。浙江人民对学校有期待,我们也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通过大调研大走访,我们不断凝聚发展共识,确立了“强化创新驱动、强化数字赋能、强化人才支撑、强化校地协同、强化开放共赢”新发展理念,力争把各方面的机遇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胜势。
首先是在“高原”之上筑“高峰”,充分用好高水平建设大学的政策、资金支持,建好“登峰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优化学科生态体系,以一流学科的突破,带动电子信息学科群的整体突围,实现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稳步提升。着力攻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成为浙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次是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始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始终“求贤若渴”。杭电比较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类学科,整个行业的薪酬普遍很高,如何让高校在和高薪企业竞争优秀青年人才时更有竞争力,是亟需破局的难题。
我们将坚持育引结合,继续提高青年人才的薪酬水平,建立一定的学术保护期,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学术研究,切实解决“青焦”难题。同时,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搭建实实在在的干事创业平台,有针对性地支持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成长为国家级人才,为学校未来十年的发展建好人才梯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校要接“天气”,更要接“地气”
潮新闻:近些年,部分城市通过校城协同,加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您最近去深圳、苏州多地调研校城协同发展,带回哪些思考?
陈积明:去年高等教育强省暨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省领导说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靠产业兴旺的城市往往有兴有衰,而依靠高校发展的城市大多具有很好的可持续性,办好国内外知名高校,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一座城市。
大学和城市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区域要支持高校发展,高校要服务区域腾飞。高校不仅要接‘天气’,做理论和科技研究,更要接‘地气’,积极思考,我们到底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什么。
对杭电这样扎根浙江大地、深度融入杭城的高校来说,推进校城协同是“主旋律”。一方面,学校要精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输送优秀毕业生,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杭电的生源质量和毕业生薪酬待遇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社会对这些经由杭电培养的优质人才评价很高,学校每年70%以上毕业生留浙服务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发展,每年有1700多名毕业生入职华为、海康、阿里巴巴等领军企业。
另一方面是政府“多元投入”的强劲赋能。浙江在这方面有很多好的举措,例如,发挥省属高校在学科和人才上的集聚优势,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双一流196工程”,进一步强化不同高校的核心学科特长,助推省属高校冲击“双一流”;通过高校基础设施提质工程,财政投入的力度精度效度不断加大。
当然,我们也期待更多锦上添花的政策落地,例如,省属高校都希望能有同城待遇,享受属地人才政策,真正实现大学和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
“面向未来需求,今年继续优化精简专业数量”
潮新闻:您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大学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面向未来,高校应该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
陈积明: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深刻冲击着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也加剧了未来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与共生。对大学而言,全面提升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刻不容缓。
在这样的背景下,杭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一环就是“专业瘦身及强身”。近几年,学校立足电子信息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做强集成电路、计算机、网络安全等主干专业,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为此,我们优化了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10多个“非特色”专业。目前专业总数保持在48个,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占招生专业的91.6%。
今年学校还将对专业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对接国家和浙江省的战略布局,压缩精简专业数量。最终目的是让学科建设的成果更好惠及专业建设发展,面向未来需求,培养特色创新人才,解决国家、社会发展急需问题。
例如,杭电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英才班和集成电路设计eda英才班。这两个班是整合学校已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等优势专业资源建成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杭电还面向“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通信网络—软件工程—控制工程”产业链,改造升级软件工程、通信工程、机械等国内一流传统优势专业群。目前,部分新专业或升级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显示出特色优势。如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一届毕业班的56名学生中,有34人深造读研,3人考入清华、北大,13人进入华为、海康等知名头部企业,被网友称为“王炸班”。
“希望打通校企教科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
潮新闻:您曾担任过阿里巴巴、瑞立等企业和高校的物联网、工业智慧物联等联合研发中心的主任。目前,不少声音认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结合不紧密。您觉得这个发展中的痛点应如何破解?
陈积明: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党的二十大对“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培养做出了新部署,这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培养的学生,绝大部分毕业后需要进入产业界,但在实践中,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企业和高校的话语体系不同,要突破痛点,需要把这两套语言体系打通。
其实,国家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进行顶层谋划,提出到“十四五”末,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这一新变化的目的就是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结合得更为紧密,解决“两张皮”的问题。
国内有多所学校的工程师学院在几年前就推行了研究生培养项目制改革,即以一个研究方向或某个项目作为驱动,让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研究,效果不错。
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与企业一起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新要求、新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尝试破解这个“痛点”,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工作期间,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也在杭电校设研究院和地方研究院做了一些改革试点,希望能打通校企教科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最后一公里。
最近,我们正在与一些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头部企业洽谈合作,由企业提出需求并在校内开设部分与项目实际相关的课程,校企合作共同提炼课题、组建与之匹配的师生研究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深度研究。学生毕业后,无论选择留在这家企业还是带着工作经验另谋高就,就业竞争力都会更强。
这项改革的难度在于不同企业专注的领域、深耕的项目不同,人才培养的方案都需要个性化定制。但打通合作路径后,就能破解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结合不紧密的难题。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潮新闻:您一直在浙江的高校求学、工作,如今担任杭电校长。在您看来,高等教育应如何在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中发挥应有的关键作用?
陈积明: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融合交汇点,是浙江高教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的“战略重器”。目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已下了大决心,加大对高校的投入。杭电肯定要不遗余力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高水平教师人才队伍,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其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高校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之需,以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形成和发展注入原动力。
再者,高校要积极承担起“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蓄水池的使命,努力打造人才集聚融合高地。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上,易炼红书记提出深化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我们也在积极行动,全面部署杭电“人才强校”一体推进战略机制,坚持“引育并举”——既广发“英雄帖”,又“揭榜挂帅”,为关键岗位、核心技术攻关选拔出有能力、有意愿、能担当的领军人才,走出一条“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融合贯通新路。
文章转载自潮新闻